您好,欢迎来到饲料英才网!我要找工作我要招聘 手机版
关闭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中心 > 人在职场> 人工智能抢饭碗,未来职场“拼”什么?

站内搜索

手机扫二维码资讯频道

饲料英才网资讯频道

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获知最新消息哦!

人在职场

人工智能抢饭碗,未来职场“拼”什么?

作者:史亚娟更新日期:2017-12-11 14:43:16来源:中外管理杂志 I

【字号: 】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45【我要评论】 【我要打印】
文章概况: 人工智能抢饭碗,未来职场“拼”什么?

在医院里,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也简称“AI”)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;律师事务所中,人工智能核查证物的本事比人类助理律师还要强;人们乘坐的飞机、汽车全部是由人工智能在驾驶……

一场赤裸裸的人工智能革命,真切地摆在我们面前。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甚至发出预测:未来,大量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,数十亿员工将沦为“无用阶层”,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。


于是,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担忧,开始渗入人类集体思想,并在职场蔓延——失业大潮即将到来了吗?面对人工智能的来势汹汹,未来我们还能比“拼”什么?如何更好地人机并存?


这些问题的答案,深刻影响着每一位职场人。


“不要沉溺于过去,也不要惧怕未来,应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。创客总部、创客共赢基金合伙人李建军,在接受《中外管理》专访时强调:人工智能固然会让一些行业永久消失,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。“当下职场人要做的,是拥抱趋势,有意识地培养相关技能,找到人工智能于所在行业的场景应用点,让它真正为己所用。”

未来学家赫拉利在《未来简史》中提出:“人工智能将终结个人价值,人会慢慢放弃决策权,未来只会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。这些精英,不是普通的‘智人’而是‘神人’,也就是由人类进化而成的新物种(AI)”……这个观点似乎也论证着职场人将被替代的事实。

正因为如此,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,以李开复为代表的“未来十年50%工作将被取代”的言论,开始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。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就是那落后的50%,随之而来的是沮丧和逃避。


事实上,职场人之所以会恐慌,多源自对AI的认知局限。以医生为例,《2017中国人工智能+医疗产业研究报告》最新数据显示,全球健康数据年增长率达到48%。数据的增长一方面缩短了医学研究的创新周期,同时提升了诊断准确率与治疗精准化程度。


“‘AI+医疗’在对过去二十年原有数据挖掘基础上,下一阶段将会形成新的价值增长点,而医学大数据一定会影像先行。”汇医慧影创始人柴象飞指出:从数量讲,超过80%的医疗数据都来自医学影像;从多样性上讲,多模态影像、病理、检验、基因等影像数据种类繁多,高性能计算多层神经网络模型也适合应用于影像数据上。汇医慧影在与700余家医院建立临床和科研合作过程中,形成了丰富的数据样本,而这正是支撑AI于医疗场景应用的基础。

“‘AI取代医生’是个悖论!”汇医慧影联合创始人郭娜告诉《中外管理》:我们就是要借助AI打造一个智慧影像平台,通过提供管理病例、在线讨论等各种高价值服务,让医生从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。以往医生看骨折片子要半小时,现在机器5分钟就能标注病灶,是医生提升效率的好帮手。“既然AI终将冲击医生岗位,为何医院还要引进这项产品和服务?”郭娜反问道。


同样的“AI威胁论”也蔓延到了金融圈。

对于闯入金融领域的人工智能,资深基金经理昆阳(化名)是拒绝的。昆阳在资本市场打拼多年,现为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。从业十多年间,都是日复一日坐在电脑前,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作出投资决策。


当了解到AI已逐渐进入华尔街,并正在深刻改变着投资江湖时,面对这个似乎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喜是忧?和国内上百万基金从业者一样,昆阳正经历一场激烈的心理斗争。

外媒报道,高盛在纽约的股票交易柜台,已从最高峰期雇佣600名交易员,到如今只剩下两名机器人。交易员们已被程序化交易抢了“饭碗”……“这一幕对投资人堪称恶梦。”昆阳说。


对此,深耕TMT风险投资多年的李建军则认为,AI对投资领域的影响应分开而论。


二级市场中,凡是“高频短线交易”一定会被机器取代。人工智能的雏形就是金融市场常见的量化投资和量化理财,这在国内外早已出现成型算法的程序,它通过分析整个股市发展和数据,对操盘人快速交易提出参考建议。从实际操作来看,AI确实比纯人工操作效率更高、股票收益更大。


但他强调AI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悲观。“AI对PE的影响是从后向前的,项目越往后,投资的人工作越少,更多是财务分析、法律、风控等尽职调查,该阶段确实可借助机器提供的数据分析,帮我们综合判断投资收益率。”他说,但PE往前到VC阶段,往往因缺少大量可参考数据,投资人更多基于一个BP看背后的团队,更会根据主观经验对项目方向做出调整。“所以AI取代天使投资人不会很快到来。”

“但毋庸置疑的是,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大,AI的优势就越明显,由此解放了人类,让人有精力去追求更多高层次的东西,借助算法实现更高的技术挑战,探索未知世界。”李建军补充。


“每一次对技术进步的恐慌后,科技为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远多于它‘杀死’的过时职位。”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评价:如自动柜员机替代了银行柜员,但也让雇员进入了机器不能替代的金融销售服务领域。“我们必须承认,这个时代人类正与AI轨道交汇融合,未来它必将在多数领域替换掉人类繁冗而复杂的工作,让人类减少劳动时间,增加自由时间。”


“但职场人也需积极向‘AI化’发展,找到不被其取代的独特价值点。”陶庆华判断:未来职业中自动化任务越多,越易被机器取代,如保安、司机、客服、翻译、新闻记者等。但剩下的少数人收入将更高,如垂直于某细分领域的翻译人才,专门写深度报道的记者。


如何找到“AI时代”不可替代的价值点?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要厘清人与AI的本质区别。

在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罗杰·斯佩里著名的“左右脑分工理论”中,他提出人脑的左右半球有着不同分工:左半脑擅长分析、逻辑、演绎、推理等理性抽象思维,右半脑擅长直觉、情感、艺术、灵感等感性形象思维。迄今为止,AI所有智能化表现仅存在于模仿人类左半脑的理性思维模式,而不具备右半脑的感性思维。


也就是说,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,还很难模仿具有显著人类主观意识的各种能力。如演绎推理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而这正是人类独有的财富。


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淡定表示:我不担心机器拥有意识,因为意识是人类特有的。你可以尝试把“意识”编程输入计算机,但这有点自欺欺人,因为依然是你在控制机器。


“相反,研究AI是希望它能够随时为人所用,并完全可控,我们并不希望它具有自我意识。”洪小文说:“我让机器人给我倒杯茶,要求它10次它就倒10次,但如果我这样要求我太太,她会说‘你为什么不自己倒’?不会有人希望机器像人一样不耐烦。”

对此李开复的判断是——AI时代,人类最不可被取代的是创意力量,未来职场人在文化和内容领域将更有用武之地。


一个事实却是,“内容为王”的典型——传媒行业,近年来大有被AI侵蚀之势。

以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“小南”为例,依靠海量数据和高效算法,“小南”从采集数据、分析数据、遣词用句,真的可以和人一样做到“下笔如有神”。今年首篇300字春运报道,数据完成自动抓取后,成文用时不足一秒。


面对如此神速的“AI记者”,新闻从业者们是否也担心被抢了“饭碗”?


《新营销》资深记者周文(化名)告诉《中外管理》:机器人写作技术的引入,尽管弥补了传媒时效性的不足,但随着该技术的普及,新闻同质化现象也随之加剧。媒体品牌打造和品质保障,终要依靠传统从业者的个性化劳动。


“新闻写作有难易之分,不需主观评判的体育、天气、财经等资讯类报道,被AI取代是必然的。”周文解释:但如果你撰写的是《纽约客》这类深度评述文章,每篇都要大量采访为基础,并在原始素材上发挥归纳和推理能力,再设计出复杂的逻辑结构和贴近主题的表述方式,每一项所需的思考都少不了记者的创造力。

“未来有能力为《纽约客》撰稿的记者,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担心会被AI威胁……但这类人才毕竟是少数,我们要做的是未雨绸缪,不断提高内容创造的活力。”周文如是建议。


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肖宇(化名)则表示应以更开放心态去拥抱AI。她告诉《中外管理》:AI能协助记者完成大量的繁琐性工作,如资料搜集、交叉验证消息来源的真实性,节省了时间,更提高了稿件的精确度,避免了财经报道因不专业而闹笑话的发生。未来记者们使用AI,将会像熟练使用手机、照相机一样成为“标配”。“人在基础写作的速度上输给了AI,但对文字的掌控力、创作的热情及对人性的理解,却是不可替代的秘密武器。”


除了写作,AI在绘画和音乐等领域也多有“创作”,这类AI是否会取代艺术家,进而颠覆艺术内容产业?


对此有分析指出,AI的艺术作品是偏“方法”的,而非感性。而人的艺术强调主观感受,带有主观偏见和情绪,恰是这种人类特有的“缺陷”,才造就了千变万化的艺术个性,支撑着艺术创作……至于机器是否会取代艺术创作者,在于人与机器的关系,以及在与机器协作中的角色担当。

凯文·凯利认为,人工智能终将成为一种基础服务,人们使用它也会像对待日用品一样顺手。“未来工资更高的人,是更容易和人工智能合作的人。”


那么,面对逐渐走入工作场景的AI,职场人如何与之和谐并存?

《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职业报告》指出:思考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,首先应明确机器所有行为的前提,都是人类设定的算法。人工智能是人创造出来的,目的是让科技成果惠及普通人,实现智能化、高效化、便捷化的生活体验。


与此同时,科技的革新,也使劳动者与人工智能的分工愈加明显——重复性、简单性、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,劳动者的创造力得以发挥,转向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。这意味着,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冲击就业,而是升级了劳动者的“饭碗”。而能否成功,关键在于“人机配合”的默契程度。


“以医疗行业为例,医生日常80%左右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,包括对一般疾病的诊断、配药、给病人拍X光片、做常规手术等,未来这些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。”蚂蚁金服副总裁、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预测:当医生从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后,可以学习研究更复杂的医疗问题,探索新的疾病治疗方法。


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。集中体现在“AI医生”如何取得病人的信任,以及究竟谁应该对诊疗的结果负责的问题。对此郭娜认为,目前计算机在辅助医疗、人工智能方面的落地已很清晰,但却始终不能缺少医生这个主体价值。“病人得了胃癌,是手术还是放化疗;一个片子上到底哪里有癌症或病灶,这些都是医生才能做出判断的,诊疗责任也是由医生承担的。”


李开复的看法则更为前瞻。他表示未来30年内的医生角色,将更多充当人工智能诊断机和病人之间的介质,医生将继续和病人对话,信息的整合、最后的诊断,则由机器推荐或直接做出。“随着技术的进步,机器诊断全面超越医生也是可能的,医生在与机器配合过程中,尤其要提高情商沟通能力和爱的能力,包括对病人的聆听、关怀、鼓励,增加病人的治疗信心,提高其存活率。”

“总的来说,职场人在AI时代与之和谐共处,不妨继续推动AI向它们擅长的那50%领域发展,同时有意识挖掘自身的核心优势,做自己擅长的创新、创造、社交或娱乐性工作,深耕剩下的50%。”李开复分析:短期看,任何跨领域、创造性的、需要感性思考的内容,AI在未来十年都将难以企及。”


首先,跨领域将成趋势。因为人工智能在单领域、大数据方面的天然优势,人类不得不需要通过跨领域的交错、结合,才能达到人工智能很难根据单一领域大数据推算的程度。由此可尝试在金融、社会学、哲学和教育学等的交叉结合点,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。


其次,文科领域的学生将在AI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会。正因为未来十年很多程式化工作将被AI取代,人们才有空间去发挥人文、艺术和美;AI是理智的,记忆力超凡,却在艺术、幽默、电影和创造等感性领域显得弱智,“它不懂为何毕加索是艺术家”,也搞不懂“卓别林为何是幽默大师。”


再次,做好未来走向服务业的准备。这里的“服务业”,是指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,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,以及如何让自己更有爱、更受欢迎的行业。比如热情的导游、风趣的调酒师、饶富创意的寿司师傅,以及在社会变迁中产生的其他新职业。


最后,对于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,无论走向任何领域,职场人都要把人工智能这个工具用好。比如金融业从业者,就需要了解智能投资顾问正在带来的变革、AI量化交易有哪些新突破以及AI在征信、信贷和区块链等方面又如何施展拳脚等。

本文关键词:
分享到:

饲料英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信息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、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。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,亦请及时通知本网。本网在审慎确认后,将即刻予以删除。

3、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,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,转载请注明来源 饲料英才网 https://www.siliaoycw.com

编辑: admin【关闭窗口】
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 饲料英才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验证码

微信咨询

微信扫一扫 即刻开始对话

饲料人才客服
饲料人才客服
电话咨询
官网客服:18510917120(微信同号)
杨先生:13520065826(微信同号)
在线帮助
收起
展开